股票实盘配资了解到蔡国一边辅助周天子
自然界的法则“弱肉强食”,其实无非就是“大鱼吃小鱼,小鱼吃虾米”的残酷现实。虽然听起来简单直接,但深入体会后,却让人感受到一种无情和严酷。历代王朝的更迭,正是这种生存法则的最好诠释。
不过,在中国五千年悠久的历史长河中,有一个国家的灭亡轨迹格外独特。自其建国以来,共历经三次迁都,每一次迁都都标志着国家已陷入生死存亡的边缘,最终成为春秋战国时期第一个彻底覆灭的诸侯国。
这个国家,就是蔡国。
那么,蔡国是如何建立和发展起来的?又是如何在群雄争霸、诸侯割据的激烈环境中艰难求存,直至走向灭亡的?
公元前1046年,西周建立,成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三个奴隶制王朝。然而,谁也没料到,这恰恰是春秋争霸序幕的开启。而蔡国的诞生,也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下发生的。
当时,周武王在推翻商纣王,平定天下大乱后,开始大封诸侯,将自己的血亲和有功之臣分封各地。周公旦,作为叔旦,得封鲁地,担任周朝相国;而叔鲜分得管地,叔度则获封蔡地,三人各自建立了诸侯国。
展开剩余88%蔡国的开国君主是叔度,他在今天的河南上蔡建都蔡城。同时,叔度与管叔鲜被周武王托付,辅佐纣王之子武庚,以稳固周朝政权,防止纣王遗族重蹈覆辙,扰乱局势。
然而,好景不长。周武王早逝后,幼帝周成王即位,由周公旦辅政。但与此同时,周武王的弟弟管叔鲜拥有摄政资格,引发朝中权力斗争。周公旦不愿让权,管叔鲜则怀疑其篡改遗诏,有谋逆之心。
权力之争激烈,管叔鲜与蔡叔度密谋唆使武庚叛乱,试图复辟商朝,史称“三监之乱”或“管蔡之乱”。但他们的阴谋最终失败,管叔鲜被杀,蔡叔度被流放至郭邻。
周成王念及父亲周武王旧恩,赐予蔡叔度70名奴隶和7辆马车,算是仁慈相待。可惜蔡叔度流放途中染病去世,年幼的儿子蔡仲胡继位,蔡国因此一度衰落。
西周时期,宗亲诸侯虽有威胁,但血脉相连,一旦外敌来袭,诸侯有责任协防都城镐京。因此,周成王对蔡仲胡并未严厉打击,反而将他派往鲁国任职卿士。
鲁国为周公旦封地,礼制森严,对诸侯控制严格,蔡仲胡作为叔度之子,处境犹如“羊入虎口”。
但令人意外的是,蔡仲胡改弦更张,表现谦逊,提出多项治国良策,助鲁国国力提升,赢得周公旦赏识,得以推荐回国继位。
“叔度之子胡,率德驯善。”这句评价使蔡仲胡得以重返蔡国,履行祭祀父亲的礼仪,开启了蔡国的复兴之路。自他继位后,蔡国经历数任君王更迭。
可惜,周王朝时期许多记载散佚,详情难觅。只能通过后续史料,了解到蔡国一边辅助周天子,一边依附楚国。在群雄环伺的局势中,蔡国始终处于风雨飘摇,稍有不慎便可能灭亡。
蔡国的灭亡,主要源自几个方面。
首先是其特殊的地理位置。蔡国位于颍水流域,即淮河以北地区,地域狭小且发展受限,且其存在阻碍了邻国发展,不可避免成为攻击目标,尤其是楚国的眼中钉。
蔡国与陈国同为楚国近邻,且位于南阳盆地的战略要冲——方城夏道。楚国逐步吞并南阳盆地汉阳诸姬后,蔡国成为楚军进入中原的第一道防线。
因此,楚国若欲北上争霸中原,必须先征服蔡国,这使蔡国成为楚国争夺的重镇。蔡国深知自身危机,一直寄望周围小国如江国、黄国、息国作为缓冲,抵御楚国威胁。
然而,蔡国明知实力不足以傲慢,却依旧好战不息,屡次骚扰邻国,积累了众多敌意。这便是其走向灭亡的第二大原因。
其一,是蔡国与息国、牵扯楚国利益的冲突。
早年,蔡哀侯与息国君主一同娶了陈国姐妹。一次,息国君妻息妫回陈国探亲,经蔡国时,蔡哀侯见色起意,公然挑逗,毫无顾忌。
息妫愤怒反击,竟设计让楚国假装攻息国,里应外合将蔡哀侯活捉。
蔡哀侯遭此背叛,忍辱负重,向楚文王极力夸赞息妫美色,借此引诱楚国灭息国。虽计谋奏效,却使蔡国与楚国之间的屏障瓦解,因小失大。
楚文王愤怒不已,欲伐蔡国,但大臣劝谏采取怀柔策略,以免激起诸侯反抗,最终蔡国虽保留部分主权,却成楚国傀儡,需缴纳朝贡甚至行贿。
这种又怕又恨的关系,令蔡国无路可走,但它仍不停止招惹纷争。
其次,是蔡国与齐国的冲突。
蔡穆侯之妹蔡姬嫁给齐桓公。一次冲突后,蔡姬被送回娘家,蔡穆侯怒火中烧,将妹妹又嫁给楚国贵族。
春秋时期齐楚争霸,蔡国此举无异于当众羞辱齐国,齐桓公遂联合七国讨伐蔡国。
蔡国险遭灭顶之灾,几乎被孤立于诸侯会盟之外。
按理说,蔡国应歇息整顿,修复国力,奈何其非但不收敛,反而再度挑起祸端。
公元前506年,楚国衰落,蔡国乘机与新兴吴国联系,请求借道吴军攻楚。
“柏举之战”爆发,吴军将孙武借助蔡国便道攻陷楚都,开春秋战国时期攻占他国都城之先例。
但因战线过长、补给不足,吴军撤退,楚国回击,决心强硬吞并蔡国。
“打蛇不死,必遭反噬”,蔡国因得罪邻邦而孤立无援,加之声名狼藉,无国为其辩护,最终难逃被楚国吞并的命运。
蔡国的覆灭可谓咎由自取,而其三次迁都几乎映射着它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。
公元前350年,楚平王公子弃疾拉拢蔡国,蔡平侯公子庐选择依附楚国,将都城由上蔡迁至新蔡(今河南新蔡县)。
新蔡原为吕国都城,后被楚灭,蔡国此举被迫选择了相对“安全”的楚国阵营,却也埋下不信任的种子。
第三次迁都发生在蔡昭侯时代,听信吴国国君建议,将都城迁至更靠近吴都的下蔡(安徽凤县)。
可惜吴国自身陷入困境,且与楚国势同水火,令蔡国再次陷入危机。
楚国灭蔡后,将其都城迁至高蔡(今湖南常德)。虽蔡国曾短暂复国,但最终成为楚国附庸。蔡圣侯不识时务,被押往楚都请罪,蔡国彻底消亡,再无复兴可能。
纵观蔡国三次迁都,均沿淮河流域自上游向下游迁移,形成上下蔡之分。都城迁移折射出蔡国君主的无奈选择,揭示了依附他国非长久之策,唯有自身强大才能立足。
这正是“打铁还需自身硬”的千古真理。
发布于:天津市牛配资-比较正规杠杆配资平台-专业的股票配资价格-期货公司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
- 上一篇:配资网站首选团队协作悟真谛在各社区的活动室里
- 下一篇:没有了